对于专业学位基本内涵的揭示,应该明确其学术能力培养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因为任何一种类型的学位都意味着对"学术能力"在相应程度上的鉴定与认可,都直接反映着这一层次的学术问题。如果忽视了对学位申请者学术水平这一重要的评价指标,那就必然要影响学位所应有的学术质量。[22]对于专业学位候选人而言,学术能力的培养可以为他们提供一整套专业理念、认知策略、思维方式等等,使他们获得更有效的解决专业实践问题的能力,并非是一般性职业教育所能承担的,是高级专业学位教育与一般性职业教育的区别所在。 目前,我国在专业学位教育的相关政策中对于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那么,它为什么是高层次的专门人才,而不是普通的职业技术工人呢?很显然,这种"高层次人才"恰恰就是对受教育者学术能力和学术水平的要求。正如格雷戈里所言:"如果说学术博士是授予"专业性的学者(professionalscholars)"的,那么专业博士学位就是授予"学术性的专家(scholarlyprofessional)"。[23]这表明,不只是学术学位,专业学位也要以学术研究为基础,从而对实践活动做出有建树的分析。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学位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学术规范的制度,是一种学术能力的强调和体现。因此,我们在专业学位教育有关的政策中固然应该坚持职业取向,但是,也必须坚持学术能力培养这一价值标准,进一步明晰其内涵和具体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专业学位教育的学术性与质量。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学术能力与学位论文等同或混为一谈。 (三)实践上共同保障,加强一体化融合 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发展要受到教育内外部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学术学位教育与专业学位教育作为整个学位教育系统中缺一不可的"两翼",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从本质上来讲,学术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人类认识的探索,而专业学位教育则是面向实践问题的解决,而学术能力的培养却是它们共同的根基。就专业学位教育而言,是使受教育者掌握学术领域的实践策略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对此,我们既要保证专业学位教育的专业性,也要保证其应有的学术性,双管齐下来确保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提升。 首先,课程设置需彰显实践性与应用性,确保专业学位教育的专业性。专业学位教育旨在培养能够将知识应用到特定职业领域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相应地,在课程设置上,不能一味地倾向于追求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训练,而要重视实践性活动和高水平的专业训练,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素养与技能的提高,进而彰显课程设置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有效达成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在实际操作中,高校可通过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和实验的场所和机会,使课程理论学习更好地与现实实践相结合,从而确保专业学位教育的专业性,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在实践中,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却呈现出"只重开办、不重建设"、"只求规模、不求质量"的现象,对其人力、物力、财力等各个方面投人不足,导致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缺乏可靠的保障。因此,目前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融合以及专业学位教育专业性的突显,还需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制度环境等共同予以保障。 其次,明晰学术性导师与实践性导师分工合作,突显专业学位论文的特色。为了更好地保障专业学位教育中的学术性和学位论文写作的学术规范及要求,需要师资力量的一种平衡。专业学位教育的导师队伍一般由学术性导师和实践性导师共同构成,他们之间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实践性导师主要是在专业实践领域起到指导性的作用,而在学位论文写作方面,学术性导师和实践性导师作为专业学位教育的合作性导师,应当帮助学生为学位论文的选题内容和方向把好关,确保专业学位论文的专业性。然而,实践性导师由于受制于学理性基础的局限,即使对相关问题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专业常识和实践层面的理解,也难以将其抽象为理论知识,从而恰当又准确地传递给学生。因此,在专业学位论文写作规范与指导方面,学生还需要依靠学术性导师帮助其确保论文的学术性,加强专业学位学生的学术能力。 再次,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位教育,需有效兼顾学术能力的培养。除了强化专业学位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的专业性以及突出专业学位论文的应有特色之外,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位,还必须兼顾学术能力的培养。正如前文所言,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位与实践联系紧密,学生认识和理解基本上都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他们可能知道某种方式的教学或实践是正确的、有效的,但却不知道这种方式正确与有效的真正原因。正是由于实践性和经验性的知识传播所固有的表面化和零星化的特点,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导致专业学位学习者对所学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者只能"依葫芦画瓢",无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高校可利用其教学科研等优势,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位教育中兼顾学术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偏倚某一方,以期更好地解决实践中或管理上的一些突出问题,使专业学位教育回归本义。 |